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后八

《人民日报》:济宁农民过年多了“文化味”

发布时间:2013-02-17 16:01:46     来源:后八里沟村山东鑫琦集团    浏览量:463

  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区后八里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唱起了地方戏,扭起了秧歌,踩起了高跷。市中区的史家村虽然距市区数十公里,文化大院也同样热闹,一群老年人在表演“倒骑驴”,年轻媳妇在伴着音乐跳健身舞。而在各村的图书馆、农家书屋,同样有一群农民在静静翻阅着各种书籍、报刊。
 去年12月开始的新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将一直持续到今年2月底。这是山东济宁市文化惠民工程给千万农民送来的文化艺术大餐。
 近年来,济宁市以突出政府文化惠民为主旨,通过展示多元文化,激发群众热情,实施“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把农村的“百姓大舞台”、农村书屋等打造成群众文化平台、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惠民,资金是头号难题。济宁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面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运作模式,因地制宜搭建不同形式的舞台,提供场地音响等演出设备,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引导,各级文化单位负责具体策划实施舞台演出活动;一面,又采取以企业资助或冠名演出为辅助的运作模式,解决日常排练和集中演出时的各项运作经费,使惠民演出得以持续开展。
 文化惠民,队伍是关键。近年来,济宁精心打造了三支队伍:一是市县两级文化系统专业团队,承担政府的送戏下乡演出;二是各类农民业余文艺表演队;三是文化志愿者队伍,主要负责对业余团队的业务指导。目前,济宁市各类群众文化艺术队伍达到千余支,演员3万多人。
 从2012年起,济宁市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1亿元,加快推进市、县两级大型文化设施建设。
 如今,济宁的文化活动已从单纯的群众自娱自乐发展到文化惠民和群众文艺繁荣相结合,从演出娱乐到图书阅读、文化产业发展等,形成了目前的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的“乡乡有戏听,村村锣鼓响,农民有书读”的文化惠民工程体系。史家村26岁的田中倩说:“过去感到农村生活单调,文化活动很少。现在唱起来,舞起来,有书看,觉得生活充实、快乐、有奔头。”(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