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后八

《山东商报》:一个村委书记的纠结——让孩子走出去还是留下来

发布时间:2014-08-20 09:49:24     来源:后八里沟村山东鑫琦集团    浏览量:665

山东商报.jpg

   济宁邹城市后八里村从“乱窝子”变成全国文明村后,村党委书记宋伟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难题:村子的发展需要人才,他很想把村里的孩子们留下来,但事与愿违,尽管村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想要把孩子们留下来,但孩子们仍然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
  这让这个带头人感到很纠结。
  有时候,他会问自己,是不是村里的舞台太小,“我把他们留下来会耽误了他们?” 记者李林超
  >不敢想的变化 
  回忆起7月30日到8月4日,给自己好友带来的刷屏感觉,济宁邹城钢山街道后八里村的宋浩然,仍然觉得十分兴奋。作为刚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他和村子里的其他17名高中生一起参加了由村集体出资,组织的“深圳新加坡行”,行程中宋浩然上传的近千张照片,引起了朋友圈好友的“围观”。据介绍,后八里村参与本次活动的高中生,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6天的行程里,震撼和欣喜仍然在他们的小圈子里传递。近日,参与该活动的第二批19名高中生也即将启程。
  刚刚参加完高考,已经被录取的宋浩然,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后八里村人,回忆起之前的学生时代,他笑道,自己基本一直都在邹城市“打转悠”,“上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长这么大我基本没有出过邹城市。”
  宋浩然回忆,他刚刚上初中时,家里住的还是平房,对于出国的事儿,他此前都不敢去想,“村子里的路特别窄,而且乱堆乱放的比较多,一下雨的时候,出门都深一脚浅一脚的。”村子的发展轨迹在2005年改变,这一年,刚刚满30岁的宋伟成了村里的领路人,“当时村里的外债有近20万元,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土坯房占到了全村房屋的三分之一。”通过筹资修路,改建社区,发展村集体经济,曾经的“乱窝子”成长为全国文明村,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宋伟也充分意识到,村民素质和人才对于村集体发展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在2006年开始多次选派村民,村集体工作人员到北京、上海、烟台,以及韩国学习,从2012年起,我们开始让村里的学生也走出去。”
  7月30日,在后八里村办公楼广场前,村里的负责人为即将出发的队伍举办了一个简短的启动仪式,当次出行的所有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里都有村集体的工作人员当组长,负责学生们的后勤保障。村里给每人配发了一套红色的上衣,上衣醒目的位置印有五颗五角星的标志,“我们要提醒大家,出门在外,尤其是出国,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形象。”后八里村党委书记宋伟告诉记者。
  >成功的试验
  在后八里村,2009年5月份,村里组织的一次参观活动,让村民印象十分深刻,当年,后八里村两委决定拿出26万元组织村民代表去北京,每家出一名代表,自己不用拿一分钱,但必须带着三个问号去:一是出去看人家怎么发展,二是想想我们今后怎样发展,三是自己应该为村庄发展做什么。大家参观了郑各庄、韩村河的村庄发展后,在席间就迫不及待地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正是这样的一次次的参观学习,后八里村在不断壮大的同时,村民的素质也不断提升。
  虽然这次出行只有六天时间,和宋浩然同行的宋国强一提起自己的这次旅行,就有说不完的话,宋国强的母亲王允菊告诉记者,“他刚刚到家时,光和我聊自己的这次出国经历,就说了2个多小时。”金沙商业中心一直都是宋国强十分期待的目的地,在到新加坡之前,他就已经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它的无边界游泳池,还有空中花园,特别想去亲眼见识一下。”不过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大家并未在该景点进行细致的参观,“等将来我有了钱,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听到儿子这番话,王允菊说她突然觉得孩子像个“小大人”。
  宋伟回忆,第一次组织村民外出参观时,大家上车挤,吃饭也挤,给人“一盘散沙”的印象。对宋伟而言,多次的学习参观,最重要的是,提升了村民的素质,开拓了村民的眼界。经过多年的试验,外出参观已经和夜校、评优一起,成了后八里村的“三件法宝”,“在和先进集体的对比中,我们找到了差距,村集体很多发展规划都得以顺利通过,上马建设。”
  >人才引进计划
  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八里村现有村集体商业用房近10万平方米,各业总积累固定资产10亿多元,安置村民500多人上岗就业,村民变股民,年年有福利,逐步走向了集团化发展道路。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宋伟和村内其他负责人越来越意识到人才对于村集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该村的宣传栏以及村民活动室,记者看到,“人才”和“知识”两个词是出现的高频词汇。
  据介绍,每年村里3至12岁的儿童都会领到价值三百余元的购书卡,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村集体还会为其发放奖学金。对于正在各大院校就读的学生,村子也从未浪费这一宝贵资源,“我们会定期召开在校大学生座谈会,征询他们关于村庄,村集体的发展意见,对于他们的好想法,好建议,我们都会进行充分考虑。”
  2011年,村中还专门出台了“人才引进计划”,对于该计划,宋伟介绍,只要是村内考取了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如果和村子签订协议,并在毕业后直接回村集体单位就业,村集体将会为其支付在读期间的学费,并在每月发放六百元的生活补助。
  宋伟告诉记者,即使对于非本村居民,到村集体企业就业的,村内也都开出了优厚的待遇,家在邹城的金慧称,“我毕业之后去了北京,在北京工作了几年之后,通过竞聘,来到了后八里村。”经过四年的工作,金慧已经进入村集体企业,山东鑫琦实业集团的管理层。
  >矛盾的想法 
  据介绍,后八里村集体企业管理层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作人员均属引进人才,原住居民480户的村子,走出了研究生11名,本科生28名,不过,记者了解到,现在这部分学生中,毕业后直接回到村子工作的微乎其微。2011年村里制定的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后,目前为止还没有学生和村内签订协议,村里有人分析说:“虽然村里挣钱也不少,但孩子考虑的是发展问题,家长想的是脸面问题,都觉得孩子在大城市里,自家有面子。”
  对于这个问题,宋伟心中一直也很矛盾,他介绍,本村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回到村子工作,身上有一些别人无法替代的优势,“他们从小是从村子里长大的,对于村子的村民,以及村子的发展脉络都十分熟悉,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可以凭借自己对村子的了解,再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科学又接地气的决定。”
  宋伟说,他很想让孩子们毕业后就回到村集体,和村民一起,为村子打拼,不过他不确定,如果他们一旦考取了本科,硕士,博士,再回到村子,在这样的平台上,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本身应有的作用。对于该问题,宋伟更愿意让孩子们自己去解答,不过他强调,村子会一直是学子们高飞的“后盾”,在本次深圳新加坡行出发前的座谈会上,宋伟告诉在座的高中生,“我们发展需要人才,需要我们自己的孩子有抱负,你们有多大能力就去发挥多大的能力,你们能飞多远,这里就助你飞多远!”